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1年7月15日(星期四)下午4時30分舉行吹風會,財新智庫高級研究顧問、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解讀2021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2021年上半年經濟運行的若干特點 ——許憲春教授
謝謝主持人!各位記者,大家好!
非常高興參加國務院新聞辦的吹風會,非常榮幸能夠和大家進行交流。剛才姚總講了如何看上半年的經濟形勢以及經濟運行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我從兩個角度談一下關于上半年經濟運行的若干特點,一是從生產角度,二是從需求角度。
從生產角度,我認為有四個特點值得關注。一是GDP同比增速較高,呈持續恢復態勢。今天上午的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已經發布了數據。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2.7%,兩年平均增長5.3%,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經濟呈持續恢復態勢。
二是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最快,對經濟增長支撐作用明顯。上半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8%,兩年平均增長6.1%,無論是同比增速還是兩年平均增速,在三次產業中都是最高的,對上半年經濟增長支撐作用明顯。
三是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8%,兩年平均4.9%,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55.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53%。我推算了一下,第三產業拉動上半年經濟增長約6.7個百分點,就是說,在12.7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中,約6.7個百分點是第三產業貢獻的。
四是第二產業恢復較快,第三產業恢復相對較慢。上半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長6.1%,高于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1.1個百分點,所以恢復還是比較快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長4.9%,低于2019年同期2.3個百分點,恢復相對較慢。這是從生產角度,我認為有四個特點值得關注。
從需求角度,我認為有以下三個特點值得關注。一是三大需求共同拉動經濟增長,其中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起主要拉動作用。上半年,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61.7%,拉動經濟增長約7.8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在12.7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中,約7.8個百分點是由消費需求拉動的,與去年同期消費需求向下拉動經濟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去年一季度和上半年,消費需求都對經濟增長起向下拉動作用。
二是投資需求持續穩定恢復,對經濟增長起重要拉動作用。上半年,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19.2%,拉動經濟增長約2.4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起重要拉動作用。
三是凈出口需求表現較好,有效拉動經濟增長。上半年,凈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19.1%,拉動經濟增長約2.4個百分點,有效拉動了經濟增長。
以上從兩個角度,一是從生產角度,二是從需求角度,概括了上半年經濟運行的一些特點。謝謝!

2021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吹風會現場
媒體提問環節——許憲春教授問答部分實錄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我們從上午的發布會當中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服務業持續復蘇,怎么看待它對于整體經濟恢復的作用?另外,疫情發生以來,包括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一些現代服務業表現比較突出,同時又有部分服務行業增長是偏慢的,您怎么評價?謝謝。
許憲春:
謝謝提問!上午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上半年統計數據。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8%,兩年平均增長4.9%。與第二產業相比,上述增速是偏低的,因為上半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8%,兩年平均增長6.1%。但是由于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較高,上半年是55.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所以對經濟增長起主要拉動作用。
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有兩極分化的情況?,F代服務業,例如,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3%,兩年平均增長17%左右,增速較快。1-5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利潤總額增長27.4%,兩年平均增長12.5%,高于規模以上服務業利潤總額4.2個百分點。同時有些服務業增加值增速較低,例如批發和零售業,兩年平均增速比較低,明顯低于疫情之前2019年同期增速。住宿和餐飲業以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這些接觸型的服務業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兩年平均仍然是負增長??傊?,上半年,服務業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現代服務業增長比較快,接觸型或者是較為傳統的服務業增速比較低,甚至兩年平均是負增長。
實際上,近些年現代服務業發展一直是比較好的,例如,2017-2019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3%左右。我們知道,這段時期,經濟增長速度是回落的, 2017年經濟增長6.9%,2018年增長6.7%,2019年增長6%。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保持20%多的增長,對減緩經濟增速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去年一季度,新冠疫情對經濟產生嚴重沖擊,GDP下降6.8%。在這種情況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逆勢增長,增速13.2%,拉動GDP增長0.6個百分點。如果說沒有這個行業13.2%的增長,GDP的下降幅度就不是6.8%了。如果這個行業也是負增長的話,GDP的下降幅度會更大。第二、第三、第四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一直保持較快增長,二季度增長15.7%,三季度增長18.8%,四季度增長19.7%,呈逐季上升的走勢,對經濟增速逐季恢復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現代服務業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對前些年經濟增速的回落起到抑制作用,對去年一季度的經濟下降起到減緩的作用,對后三個季度經濟增速的恢復起到了重要作用。將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我認為現代服務業還會保持較快增長,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謝謝!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財新智庫高級研究顧問許憲春
紐約時報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在過去十年間,我們從沒有看到過像今年這樣如此巨大的名義GDP和實際GDP之間的區別。我的問題是,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大的差別?這是否意味著有嚴重的通脹產生?第二個問題,在汽車銷售如此疲軟的情況下,零售品銷售是如何保持較高增速的?謝謝。
許憲春:
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上半年,GDP名義增速和實際增速出現明顯差異,我認為是很正常的。為什么這樣講?因為我們知道,PPI,也就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上漲的幅度比較大,它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影響是比較明顯的。我們曾經研究過,中國PPI的波動與OECD國家PPI的波動密切相關,也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密切相關,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輸入性影響,使得我國PPI漲幅較高。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30%以上,所以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漲幅勢必給名義GDP和實際GDP帶來差距。CPI漲幅是比較小的,上半年只有0.5%,但是PPI上漲幅度比較大。PPI上漲,會帶動GDP縮減指數上漲。這是我關于第一個問題的回答。
環球時報英文版記者:
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今天上午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上半年的經濟增速達到了12.7%,您是怎么看這個經濟增速在世界范圍內的水平?全年的走勢您是如何預測的?第二個問題剛剛姚先生提到小康社會和第二個百年目標,想了解一下,從提出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只用了40年。您是怎么評價這40年中國的經濟成就?您認為在中國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路上,中國還能繼續創造這種經濟奇跡或者說實現更高的成就嗎?謝謝。
許憲春:
謝謝你的提問!關于上半年經濟增長12.7%在世界范圍內怎么評價的問題。因為我國受疫情沖擊最嚴重的時期是去年一季度,也涉及到去年上半年,所以去年同期的基數較低,今年上半年12.7%的增速就顯得比較高。其他國家遭受疫情沖擊的時間和我國不太一樣,所以不好直接去比較。如果要比較的話,我覺得用國家統計局提出的兩年平均增速數據進行比較可能更好一些。為什么這樣講?我們知道,同比增長有個基數問題,雖然同比增長也是實際情況,很有意義,但它往往是縱向比。如果對兩個季度之間的同比增速進行比較,就會產生兩個基數是否可比的問題。比如,國家統計局在發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時候,經常把1、2月份合在一起,為什么這樣做?那是因為有的年度春節在1月份,有的年度在2月份,如果兩個相鄰年度,春節期間恰好不在同一個月份,基數變化就會非常大。國家統計局把兩個月份放到一起,實際上是減少基數不可比帶來的影響。
我們知道,新冠疫情對去年各季度經濟增長的影響是不一樣的。由于對一季度的沖擊是最大的,所以今年一季度經濟同比增長18.3%,實際上是受去年同期下降6.8%的影響。去年二季度已經恢復到增長3.2%,增速回升了10個百分點,所以去年兩個季度的基數就完全不同了。一個是下降6.8%,一個是增長3.2%,如果不把基數建立在一個可比的基礎上就會造成數據的不可比。國家統計局把不受疫情影響的2019年作為比較基期進行兩年平均,我認為是有道理的,基數可比,增速才能可比。一季度GDP兩年平均增長5%,二季度兩年平均增長5.5%,提高了0.5個百分點,這就是可比的。
關于下一步的經濟增長,我認為也受到基數的影響。比如去年三季度經濟增長4.9%,已經比二季度提高了1.7個百分點,但仍然低于正常年度的增長,也就是說還低于潛在經濟增長。所以,今年三季度的經濟增長仍然建立在一個相對低的基數上。我認為三季度的經濟增速很可能還會比較高。當然還有其他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比如海外疫情。我國現在出口狀況比較好,一個重要原因是受疫情的影響海外存在供需缺口,我國由于較好地控制住了疫情恰好可以彌補這個缺口。疫情好轉之后,如果海外的生產恢復了,這種供需缺口可能會收窄,我國出口有可能會減少。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我大體判斷,三季度經濟增速還會比較快,但肯定比二季度回落。去年四季度經濟增長6.5%,已經超出了2019年同期增速。所以我認為,四季度增速可能還會回落,今年就會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但全年的增速還是比較高的,肯定會超出近些年的經濟增速。
我初步算過,上半年12.7%的經濟增長會帶動全年經濟增長5.7個百分點左右。所以,即使下半年經濟增速回落,我認為也會拉動全年經濟增長3個百分點左右。全年的經濟增長可能是在8.5%-9%之間。當然,這完全是個人的判斷。我也看到有關國際組織,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亞洲開發銀行基本上都判斷2021年我國經濟增速在8%以上,國內有些機構可能判斷的還要高一些。但是不要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過高增長,這個增速是建立在去年基數比較低的基礎上的,如果把不可比的基數因素去掉,兩年平均增長不算高。這是關于今年經濟增長的判斷,完全是個人的判斷,僅供參考,不當之處請指正。謝謝!
香港經濟導報記者:
世界銀行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將增長5.4%,從而恢復到新冠大流行之前的長期趨勢。請問姚老師、許老師,對于明年中國經濟預期怎么看待?謝謝。
許憲春:
世界銀行預測中國明年經濟增長5.4%。因為世界銀行是一個重要的國際機構,所以它的預測結果很受關注,我們也經常關注它的預測結果。但是它的預測結果也是經常調整的,國家統計局發布新的數據之后,世界銀行就可能會對它的預測結果進行調整。如何看待世界銀行預測的2022年5.4%的經濟增長?剛才姚總講過一個觀點,我是贊同的,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上升,我國不可能一直保持很高的增長速度。例如,2000年我國的GDP是10萬億元左右,2020年超過了100萬億元,已經是2000年的10倍。如果剔除價格因素的話,也相當于2000年的6倍以上。什么含義?就是現在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相當于2000年6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所以,我們不可能指望GDP永遠保持高速度。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質量發展,我國正在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是不行的,因為發展還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經濟增長也是發展的重要內容,但是不能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要追求高質量發展。
我們回過頭看看過去的經濟增長數據。2007年,中國經濟增速達到峰值,為14.2%;2010年增長10.6%,2019年增長6%,去年是一個特殊時期,增長2.3%。顯然我國經濟增速在逐步回落,我認為這很正常。經過長期高速增長之后我國的經濟總量顯著擴大,一個百分點的增長和過去不是一個概念了。另外我們追求高質量發展。我認為我國現在的潛在增長率大概在5.5%-6%之間,經濟增長在這個區間都屬于是正常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增速可能還會回落,這也都很正常,不要大驚小怪,只要保持在合理的區間,保持高質量發展,我們就能夠實現未來的目標。謝謝!
原文轉自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轉載時略有刪改
2021年0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