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學習強國平臺
日前,清華大學發布了《清華大學中國平衡發展指數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財新智庫高級研究顧問、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在報告中說,2018年中國平衡發展指數為53.29,“十三五”以來上升了3.57;經濟、社會、生態、民生領域均取得了明顯的發展成就,特別是社會領域平衡發展的良好態勢對我國總體平衡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貢獻率由2016年的32%提高到2018年的53%。地區不平衡程度略微緩解,城鄉不平衡程度整體呈現穩步縮小態勢。
《報告》認為,“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一是居民收入水平持續上升,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的地區差距與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平衡程度持續向好。農村消費結構調整速度明顯快于城鎮,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二是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就。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推動下,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貧困群體人居環境和外部發展條件明顯改善。三是互聯網普及率持續提升,新基建助力經濟數字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強,互聯網蓬勃健康發展,信息鴻溝不斷縮小。四是藍天保衛戰穩步推進,空氣質量明顯改善。PM2.5濃度明顯降低,重污染天數明顯減少,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的藍天幸福感明顯增強。五是我國醫療資源供給持續增長,居民健康水平顯著提升。我國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逐年上升,平衡發展指數持續穩步增長;嬰兒死亡率持續下降,人口出生時預期壽命逐年上升。
不過,《報告》也指出,盡管取得一系列突出成績,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長期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一些新情況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科技領域“卡脖子”問題亟待解決;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下降速度加快,就業結構性矛盾凸顯;文化資源不平衡問題依舊突出,東中西部地區差異明顯;社會法治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地區不平衡問題突出。
據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向波濤介紹,編制清華大學中國平衡發展指數是“急國家之所急,研國家之所需”,既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又有突出的現實價值,也體現了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作為清華大學國家高端智庫組成部分的責任擔當?!懊嫦蛭磥?,我們要立足于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不斷探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揭示新特點、新規律,始終葆有嚴謹務實的工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深入考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平衡發展狀況,將研究成果運用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當中,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凝聚智慧,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清華力量?!毕虿f。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肯定了中國平衡發展指數對我國經濟、社會、生態、民生等領域平衡發展情況進行的系統性研究,并結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話題,從“夯實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培育數字化人才”和“精準促進國內大循環”三個方面對主報告進行了解讀。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劉濤雄對貧困脆弱性指數構建及測度、南北發展差距分析、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評價三個專題研究進行了深入解讀和闡釋。(記者張曉鳳 成靜)
許憲春教授,經濟學博士?,F任財新智庫高級研究顧問,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統計學會副會長,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長期從事中國政府統計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
本文全文轉載自 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公眾號,轉載時略有修改
2020年11月18日